

当底蕴深厚的民乐遇上时代潮流浪尖上的AI技术,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又能为这项悠久的传统文化赋予什么新的内涵?
10月31日,在第二十一届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活动——上海展演周举办之际,上海民乐界的专家和大中小学民乐团的指导老师们汇聚一堂,结合AI赋能民乐活动等前沿观念,探讨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提升上海学生民乐教育与艺术团建设的水平,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科艺共生,解锁美育融合新路径

在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副校长赵瑜看来,艺术从来不都是单独存在:学校深耕二十载,以“科艺共生”为密钥,解锁美育融合新路径,让理性科学与感性艺术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学校打造的“竹韵系列”跨学科项目,成为科艺融合的鲜活样本:六年级学子化身“校园设计师”,以科学数据为支撑勾勒竹园美景;七年级探秘竹编工艺,在经纬交织中读懂结构力学与传统美学的契合;八年级更是妙思迸发,依据声学原理计算孔径、调校长度,亲手将竹子打造成能奏响乐章的古筝、排箫,让物理公式在指尖化作悠扬旋律。物理课堂上,学生调试水琴时发现水量与音准的线性规律,在数据梳理中感受“大道至简”的科学之美;红色思政课与音乐交融,《游击队之歌》的旋律里,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民乐团屡获全国大奖,科艺节、艺术科普秀轮番上演,校园处处皆是美育课堂。赵瑜说,学校打破学科壁垒,让科学为艺术筑牢根基,艺术为科学注入灵性,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
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蔡岳均在交流中分享了AI技术与民族音乐融合创新的全新探索。
实验室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声音地图,采样秦腔、江南丝竹、南音等多地特色音乐,运用AI技术优化民族乐器音色,并借助VR打造虚拟乐器博物馆,抢救保护非遗乐器资源。“南韵国色”项目中,技术将南京非遗音乐的公差谱转化为动态视觉符号,打破传统音乐欣赏壁垒。“古韵聊心”疗愈艺术馆通过AI算法优化民乐频率,实现与人体脑波的共振疗愈;“智能之境”交互作品让体验者脑电波实时控制音乐生成,增强沉浸式参与感。
蔡岳均提到,AI与民族音乐的未来是“共生”而非替代。技术既解决了传统音乐韵味难传承、师资分布不均、年轻群体接受度低等问题,又验证了民族音乐的文化与功能不可替代性,为活态传承注入科技动能,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科技为翼,赋能民乐教育新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活动创始人王永德介绍,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活动自2004年创办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深受海内外学生和民乐爱好者的欢迎。尤其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上海积极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艺术教育体系,深化长三角美育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家段皑皑认为,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民族音乐教育需坚守文化根脉,积极拥抱新科技,在时代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段皑皑表示,当下信息技术重塑经济格局与生活方式,民族音乐教育不能固守传统,应主动适应变革、借力科技优化传播与教学。她指出,民族音乐作为文化活载体,其蕴含的地域韵味、历史厚重感,能滋养青少年对抗碎片化时代的浮躁,培养协作、意志力等软实力,这一核心价值不可替代。
她以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为例,分享了科技赋能与实战育人的成果。众多年轻从业者与志愿者凭借专业素养和协作精神,借助精细化统筹保障了大型演出顺利进行,既传承了民乐技艺,更延续了团结担当的精神。
段皑皑呼吁,未来需搭建更多无功利交流平台,以科技为助力,鼓励师生探索创新,让民族音乐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推动民族音乐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田磊表示配资之家网,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数字化展演平台、互动教学系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乐魅力。田磊表示,将以 “一条龙” 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推动更多科技与民乐融合的创新实践,助力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鼎宏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